一、基础固化时间(25℃常温、湿度60%-70%理想环境)
1. 表面干燥时间(可触摸,禁止踩踏)
手工判断:修补后4-6小时,用手指轻触表面(戴手套避免污染),无粘手感觉(材料不粘手套),表面形成一层薄膜,此时仅完成“表干”,内部未完全固化。
2. 轻度使用时间(可步行,禁止运动)
手工判断:24小时后,用手掌按压修补区域(施加5kg力,约单脚轻踩力度),无明显凹陷(按压后1秒内回弹原状),表面硬度达到邵氏A 60-70(用指甲轻划无痕迹),可允许行人缓慢通过(如日常清洁、检查)。
3. 完全使用时间(可正常运动)
手工判断:72小时后(3天),用拳头轻击修补区域(施加10kg力),无裂纹、无脱层(声音清脆,无“空鼓”闷响),回弹速度<2秒(按压后立即恢复),此时材料完全交联,可承受正常运动冲击(如跑步、跳跃)。
二、不同环境下的养护周期调整(无工具感官判断法)
1. 低温环境(<15℃,如冬季或空调房)
固化延长:每降低5℃,养护时间增加50%(如10℃时,轻度使用需36小时,完全使用需5天)。
手工判断:表面干燥时间延长至8-12小时,按压回弹速度变慢(>3秒),需额外覆盖塑料薄膜(边缘用砖块压实)保温,直至按压无凹陷。
2. 高温环境(>30℃,如夏季正午)
风险提示:高温可能导致“表面假固化”(2小时表干,内部未干),用手指按压表面有“软芯感”(中心凹陷,边缘硬)。
养护调整:需通风降温(如用扇子手工扇风),完全使用时间延长至4天,避免暴晒后立即使用(易鼓泡)。
3. 高湿度环境(>75%,如下雨前或梅雨季)
固化延长:湿度每增加10%,养护时间增加20%(如85%湿度时,完全使用需4天)。
手工判断:表面易出现“返粘”(24小时后仍轻微粘手),需用干布轻拍表面吸水,延长至5天再使用。
三、手工判断使用时机的核心方法(无需工具)
1. “触摸-按压-回弹”三步法
步骤 | 操作方法 | 合格标准 |
---|---|---|
触摸测试 | 戴干净手套轻触表面,缓慢抬起 | 手套无材料粘连,表面光滑无粘性 |
按压测试 | 手掌平压修补区域,施加体重10%的力(约5-10kg) | 按压处无凹陷,松手后1-2秒完全回弹 |
回弹测试 | 用手指快速按压后松开(类似按海绵) | 回弹速度<2秒,无“延迟回弹”现象 |
2. 边缘粘结检查
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修补区域边缘,轻轻向上提拉(力度类似翻开书页),无翘起、无脱层(边缘与原地面完全融合,无缝隙)。
3. 硬度测试
用指甲轻划表面(力度适中,类似划手机屏幕),无明显划痕(仅留轻微白印,10秒内消失),证明材料硬度达标。
四、使用条件与注意事项(无工具场景)
1. 禁止行为(未完全固化前)
避免重压:禁止放置重物(如健身器材、桌椅),禁止奔跑、跳跃(冲击力可能导致内部开裂)。
避免污染:禁止在表面堆放杂物(如泥土、落叶),雨天需覆盖塑料薄膜(防止雨水冲刷未固化材料)。
2. 轻度使用建议(3-7天内)
仅允许步行(速度<3km/h),穿软底鞋(如运动鞋,禁止高跟鞋、钉鞋),每日用干布轻擦表面(去除浮尘,避免颗粒嵌入未完全固化的材料)。
3. 完全使用条件(7天后)
可正常开展运动(如篮球、网球),但仍需避免尖锐物体划伤(如钥匙、刀具),每月用清水冲洗1次(无工具时用桶泼水,自然晾干)。
总结:无工具场景下的“7天安全法则”
紧急情况:25℃常温下,至少等待72小时(3天),通过“触摸无粘、按压无陷、回弹迅速”判断后,可轻度使用;
稳妥建议:无论环境如何,修补后7天内避免剧烈运动,利用自然条件充分固化,确保材料性能稳定。
通过纯感官判断(触摸、按压、回弹),无需工具即可准确把握使用时机,核心是“不粘手、不凹陷、回弹快”三大标准,避免因过早使用导致修补失效。